-->

吴冠中的‘女儿’

我曾经观赏了吴冠中先生在新加坡举办的一次画展。那是在1996年由新加坡一间画廊主办的,展出了大约30余张吴先生的画。 虽然画不多但是却让我耳目一新。 我当时刚刚开始学画, 总觉得画画很不容易,可是吴先生的画却让我感觉到另一种清新的美,也给了我一种鼓励。

当时我也从吴先生的西洋画里看到中国画的影子。 我那时学的是油画。 吴先生展出的几幅苏州风景画就是以油画的方式来表现,可是却很有中国画的韵味。 他的油画看似简单却给人一种水気淋漓,又写意又优雅的感觉。 我观赏良久,很为之着迷,心想原来油画也可以这么画。而这些画也掀起了我对中国画的好奇。

后来看了国际知名艺评家高宇尔先生(James Cahill)对吴冠中的评语才知道我当时的感觉没错。高宇尔先生是这么形容吴冠中的 :‘多年来,吴冠中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他早年受教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大师,其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在巴黎的三年留学生活,则将他领进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天地。同样难忘、深刻。在系统地观察吴氏的作品时,可以看到两种艺术最初正面交锋,渐渐互相妥协、融合,他耕耘的基础是他在最后层次上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二者初时于他形同水火。鱼与熊掌单取其一,该是多么轻松啊!他却偏偏两个都要。’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吴先生赠送113张画作给新加坡,当时觉得很震撼,也想不通为什么吴先生会这么做。我虽然不敢自称为画家, 但是我很清楚一个画家对自己作品的感情。正如吴先生所说的那113张画都是他的‘女儿’。我对自己的画就有这样的感情,有时朋友向我索画, 我总是选一些我不太喜欢的‘孩子’送给他们。那些我中意的“孩子”总是像宝贝一样,不舍得割让。所以看到吴先生一下子就送出113个他的“女儿”,总觉得有一点不可思议。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他要那么做。当然有好的婆家是一个好理由,但是一次“嫁”出113个女儿,却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呀,那又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呀!

在吴先生眼中新加坡一定是一个好婆家,否则他也不会那么放心把他的女儿交给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真的是一个好婆家吗?我相信在很多方面来说,新加坡可算是一个好婆家, 新加坡政治稳定,政府清廉,行政效率高,经济发达,人民素质也高,更何况吴先生的儿子又已成为新加坡公民。相信吴先生也因此对新加坡这个婆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可能因为对新加坡的了解,所以在送画时吴先生就语重心长的提到了新加坡的文化水平是略为偏低了一点。

做为一个画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遇到知音。其实不止是画家,任何一个艺术家也是如此, 都希望遇到一个懂得欣赏自己作品的人。那么新加坡算不算是吴先生的知音呢? 我猜想和许多国家比较起来新加坡还是差了那么一大截。

虽然新加坡近十年来,在为提升艺术的地位和认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真正懂的欣赏画的人还是不多,至于能辨别什么是真的好画那就更少了。 对于一个大画家如吴冠中来说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吧。 这个亲家恐怕只清楚他的‘女儿’们的身价高达6600万新元, 至于他的‘女儿’们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可能也就是雾里看花了。无可否认的,市值对艺术来说也是一种衡量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我们便更懂得欣赏这些艺术珍品,也更能了解吴先生的才能所在,而不是只凭价格判定艺术品的价值。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的艺术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艺术修养往往跟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联。 金钱和有效的政府虽然可以在这方面起着催化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平是建在一个薄弱的文化根基上,那么恐怕是很难有什么做为的。花钱协助艺术家虽然好,但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才是更根本的做法。 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自然愿意花钱去欣赏艺术。艺术家有了收入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也就造就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以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肯花钱购买画的还只是有钱人的事。而且这些购买有很大的成分是为了投资,并不是真正为了艺术。那么新加坡的文化根基到底又是什么呢?是建在中华文化上还是建在西方文化上呢?况且我们还有印度与马来文化呢。 所以我们到底有没有一种所谓的新加坡文化。美国人建国200多年还自称没什么文化。新加坡建国40余年了,我们的文化又是什么呢?新加坡政府这几十年来在经济上创造了奇迹。我们是否也能在文化上创造另一个奇迹呢? 依我看充其量新加坡也只能制造一个fusion文化。 往好的想或许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往坏的想这可能是一场confusion(混乱)文化吧!

吴冠中先生曾说过他赠画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观赏他的画。我想我们能够回馈吴先生的就是好好的欣赏和保护他的画,至于对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就要看你能从这6600万新元里吸取多少了。

14 条评论:

吴大地 说...

吴冠中先生写过一篇有关风格的短文"短笛无腔". 好像是说个人风格的建立,是要经过一个无腔的阶段. 所以我觉得不应害怕 confusion, 重要的是诚意.

坐忘居士 说...

什么是无腔的阶段? 不明白。我才不管新加坡的文化将会变成什么样。。只知道是没什么前途。这么中不中西不西的,能搞出什么呢?就说要发表文章,除了早报就没有其他什么地方了。我们连个像样的中文杂志都没有。真可怜!

吴大地 说...

无腔就是不刻意的去模仿某种腔调. 一不小心就会流于装腔作势.

说到 fusion, 你的文章里就有提到, 吴冠中的油画, 有中国画的韵味. 这也可以看成是成熟/成功 fusion 的佳例. 所以不中不西不一定是不好的.

西洋画自印象派以来, 其实都受到中国水墨画与日本版画深刻的影响. 有人说整个西洋现代画潮流, 是由东方艺术引动的.

各种文化/艺术本来就是互相影响的, 不积极的向其他文化汲取养科, 损失的是自己.

至于早报那些可爱的编辑, 他们的选稿行为充满神秘气息. 要走入他们的视野, 文章写得好不是充份的条件. 哈哈!

坐忘居士 说...

如果能把中西优点都采纳,而创造出一种新东西或者新文化,那当然好。可是要做到‘无腔’, 就不容易了。‘无腔’就等于’不判断‘,这真的是不容易。

我发现早报的那些编辑,都是在养‘自己人’。对我来讲这是可以理解的。向来写文章的生活都不容易。

吴大地 说...

无腔并不是目标, 只是一种实践态度; 忠於自己, 敢于表观自己.

先是无腔,待自己的风格成熟了, 就变成有腔了: 你有了自己独特的腔调.

如果你成名了, 就会有许多效颦者,捏着鼻子,模仿你的腔调。

吴大地 说...

"腔,是艺术结晶,各有其规范。无论绘画、文学,吴冠中都不愿就别家的规范,不入其腔。信口吹笛,吹的是牧童归去的怡然之情,无腔何妨。"

相信你也听吴冠中的以西画救国画的说法. 他认为国画被一道墙团团围住,他要推墙推倒,接轨世界艺术。这“推墙论”让他被人围剿臭骂了好一阵子。

坐忘居士 说...

是呀,我在网上看到很多骂他的话和文章。他曾经讲过‘笔墨等于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话,还真惊讶。后来看了他的全文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也曾批评中国美协和画院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哈哈,比芽笼的鸡还糟糕。。

吴大地 说...

咦! 你怎么对芽笼的鸡那么熟悉?

坐忘居士 说...

凡鸡皆如此。。何需要是芽笼的。。哈哈

匿名 说...

哎~ 聊着聊着“无腔”怎么竟然“变腔”了~~

坐忘居士 说...

嘿嘿。。 那来的‘怪腔’者?留下名来!

匿名 说...

呵呵。。什么腔啊? 快移民吧。。哈哈哈哈

匿名 说...

呵呵。。什么腔啊? 快移民吧。。哈哈哈哈

坐忘居士 说...

那来的移腔怪调, 快报上名来!